作文界:乱象丛生迷人眼
2021-11-03 09:58:38
  • 0
  • 0
  • 0
  • 0

作文界:乱象丛生迷人眼

2014年4月19日 

与刘加民的采访一再搁置,最终成行的那天北京已经进入“下沙”季节。风与沙一齐来袭,让人不得不经常在大街上与风沙“背对背”站立一会儿,待一阵风沙呼啸而过再转身前行。突然想起有网友曾经评价说刘加民“有着唐吉柯德大战风车一般的悲壮”,不知道这样的沙尘暴天气,他在大街上行走是一番怎样的感觉。

  刘加民开战的“风车”被他自己命名为“作文界”。

  要多少有多少

  刘加民担任《中学生》杂志作文版编辑,长期从事于作文的编辑和研究。在工作过程中,他越来越发现身边出现的某些现象有点蹊跷。

  2005年5月,按照工作流程,刘加民要着手准备杂志第七八期暑期合刊的稿子。这一期合刊比较特殊,因为中高考都已经结束,而每年的中高考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都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份以关注中学生作文写作现状、进行有效的作文辅导为己任的杂志,自然要有所动作。编辑部决定抢在第一时间向读者介绍刚刚出炉的中高考“满分作文”,并辅以精彩点评。那么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够获得这些满分作文,并且能够赶上杂志出刊时间?

  犯愁的时候,有“高人”出现。他给刘加民的许诺是6月12日就可以拿出高考满分作文,并且要多少有多少。刘加民不禁纳闷:高考6月9号才结束,一般情况下6月12号左右开始组织集中阅卷,怎么可能就有满分作文出现?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介绍,高考试卷属于国家一级保密文件,不轻易对外公开。批阅结束三个月,各地教育考试院才按评分等级,调出几份有代表性的试卷,以供研究分析之用。鉴于考生获悉分数之后可能有查分的要求,试卷会在档案室保留半年左右的时间,随后就集中销毁。

  这样说来,外界能够看到满分作文的正当渠道是教育考试院的研究人员向外公布,但是这也要高考结束后三个月时间才有可能,不会大批量地向外公布。同时,特别优秀的“一类卷”(可能会有“满分作文”),教育考试院会委托媒体向外公布来满足读者的好奇,比如2006年6月19日北京晚报的头版头条就刊登了年度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

  不过,阅卷老师是否有可能通过其他“特殊的形式”将他所看到的满分作文带出考场?按照相关规定,高考阅卷场所有着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手机、相机等物品都不允许带入工作区域,在阅卷期间阅卷老师的对外交往也受到严格限制。另外,现在绝大多数省份实行的网上阅卷,两个老师同时批阅作文,系统自动得出中间值;如果平均值误差超过预设的范围,会自动传给第三个阅卷者,或者由阅卷小组集体讨论决定分数。阅卷老师想要得到满分作文,最大的可能是手抄,或者拍照。而阅卷纪律规定不得向媒体透露任何消息,更不用说把整篇的满分作文透露给出版商。所以,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即6月12日,能够拿到真正的考场满分作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考生”背后的秘密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包括对一线教师的采访和对自己的作者的了解,让刘加民接触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市面上出现的满分作文九成以上是一些非法出版商“蓄谋已久”的产物——

  每年的三四月份,形形色色的满分作文“征稿启事”就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了。6月7日上午语文高考结束,下午作文试题就会通过网络对外公布。各路“枪手”紧急行动,开始了“满分作文”的创作工程。由于都是熟手,轻车上路,6月12日交稿自然不在话下,而他们的“作品”就组成了市面上新鲜出炉的年度“高考满分作文集”。

  记者在北京几大书店调查时发现,除了轰动一时的2001年南京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均署名为蒋昕捷之外,这些年来无数的满分作文的作者署名都是“一考生”或者“江西一考生”、“福建一考生”、“上海一考生”……

  刘加民告诉记者,采取“一考生”这种署名方式棋高一着,是很“妙”的挡箭牌。由于高考都是匿名阅卷,所以署名“一考生”既貌似这些满分作文的来源合乎规范,又满足了人们对高考满分作文的神秘感。但事实是这样的署名让图书编者轻易地逃脱了责任,并且让外人无法追问这些作文是否真正来自考场。

  “枪手”可能也没市场

  记者按照刘加民的提示,逛了大小十几家书店。这一逛不要紧,记者发现,一些满分作文图书编者可能连“枪手”都不“雇佣”就直接上马了。

  记者在书店翻阅一本名为《最新5年中考满分作文》的图书时,对2006年上海中考的一篇“满分作文”《我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似曾相识。同时,记者发现至少有五本不同名目的“满分作文”图书“收录”了这篇文章。经过仔细查询,这篇文章就发表在《中学生》杂志综合版2002年第一期上,原题是《流放在“最后一排”》,作者为“杨玲玲”,两篇文章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记者求证其中缘故,刘加民说:“2002年的文章一字不差成为2006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一种可能是这位考生预先知道了作文题目,在进考场前把这篇文章背诵好了;另一种可能是图书的编者在抄袭。因为2006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是《我的名字叫……》,编者把标题改一下,就可以把杨玲玲的这篇文章直接拿过来用了。”

  2005年高考刚一结束,一读者发现某本图书中署名“上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捍卫我们的母语》以前见过,就报料给北京《法制晚报》。该报记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调查了上海教育考试院,得到的答复是2005年上海只有一篇满分作文,名字叫《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记者还采访到了这本满分作文图书主编,他给出的解释是“书中所指的满分作文并不是指考场上的满分作文,而是经过教师评改后达到满分水准的作文”。

  文章被人给“偷”了

  《成都晚报》记者曾颖在2006年5月也碰到一件蹊跷事。当时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准备出一本杂文集,向他索要一篇讽刺风景区过度开发的文章,他想起自己几年前写过一篇《桃花源祭》。因为手边找不到现成的稿件,就上网搜索,结果搜出200多个不同的网页。而且署名为“曾颖”的网页极少,更多的署名是“江西一考生”,来源是2004年的高考试卷。

  曾颖据此认定自己的文章被人给“偷”了,而且偷了他文章的考生,作文得了满分,如果考上大学的话,已经上大二了。他到天涯社区发了帖子,希望通过教育界人士和媒体的帮助,找到这位考生,对“这种无耻的行为,我要追究到底!”

  始料未及的是,帖子一发出,曾颖遭到很大的质疑。大部分网友认为这样的追究没有意义,“这样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还说这样的追究可能会毁掉一个年轻人的美好前途。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颖说他当时很愤怒,因为在一些人那里,是非观念已经模糊了。尽管曾颖决定“对此事绝不宽容”,但最后他还是无奈地不了了之,因为要找到2004年的这位“江西一考生”根本就不可能。他跟出收录这篇文章的出版社联系,得到的答复是老师从考场上抄出来的,另一家更直接,“从网上下载的”。

  其实,曾颖的文章不过是被收录进了满分作文图书,是编造伪书的人让他的文章得了“满分”的,并把他名字改成了“江西一考生”,与考生考场毫无关系。

  终评为58分

  在查阅资料时,记者发现,据《齐鲁晚报》报道,2006年山东作文试题是要求考生阅读雷抒雁的一首名叫《星星》的诗,然后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但70余万考生都没有创造满分的“奇迹”。阅卷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实行网上阅卷,每篇作文都会“随机”送给两位老师评阅,然后选其平均分,“两名老师都打60分的情况没有出现,因此本年度没有出现满分作文”。

  根据这一线索,记者来到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查找2006年的满分作文图书上是否有山东省的满分作文展示。结果发现,2006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依然在相关图书上频繁露面:《高考满分作文分类精典》收录了3篇,《最新5年高考满分作文》和《2006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精编》收录了4篇,而《全国高考最新满分作文全编》一口气收录了8篇。除了一篇名叫《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的作文都收录了之外,其他文章各不相同。

  有意思的是,《高考满分作文分类精典》的“专家点评”一开始就指出《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终评为58分,“据说,此为山东最高分作文”。但《2006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精编》的专家在点评总结时,就不禁赞叹说这篇文章“无愧满分之评”。

  大人欺负小孩的游戏

  除了作文辅导读物存在造假现象,刘加民还发现部分作文竞赛活动也是一场“大人欺负小孩的游戏”。

  刘加民认识的一个学生读物编辑遇到过一个高中学生,这个学生手上有70多张作文竞赛的获奖证书,家长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作文天才。要高三了,孩子的家长征询编辑意见,要不要继续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得了这么多证书,是不是可以证明孩子是当作家的材料?但经过朋友的仔细询问,发现70多张证书来历有点问题:得知什么地方举办征文比赛,家长就积极报名参赛,这个时候就要交纳少量的参赛费。很快,这个学生就被通知作品入围,随信就要求进一步交纳各种名目的复赛费,再就是决赛费,结果就换来一纸证书。有的还会通知这名学生前往某地参加授奖仪式,来回路费由本人负责,并且还要为组织者上交一定的活动经费。

  刘加民说,活动组织者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为提高参赛者作文水准成了一个谎言。学生的虚荣心满足了,升学或者评奖也许多了一个什么级别的证书的“硬件”,但是这不过是大人欺负孩子的拙劣游戏。这会让孩子从此学会撒谎,误会荣誉的本质原来是这般荒唐。

  不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需要收取高额报名费的作文竞赛保持着充分的警惕。刘加民有一个长期联系的小作者,写作水平一直不错,两人的博客相互链接。有一次,刘加民在小作者的博客上看到一段文字,说他收到某某杂志的某某奖项的邀请函了,对此,这名小作者有些不耐烦,“我有那么傻吗?靠!为什么老是欺负老实人呢?”

  “关心作文、呵护成长”

  读物之假、活动之假,两者合力促成理念之假。刘加民觉得,近年来,不仅我们的学生作文和作文辅导都在偏离正常轨道,而且成年人的文学创作在基本理念、美学追求、价值取向和写作态度上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偏差,集中表现在: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仿造抄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于是,他决定发起一场以“关心作文、呵护成长”为口号、以“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为宗旨的“新作文行动”。

  在倡议书中,刘加民呼吁抵制不是真正来自考场的所谓“满分作文”,社会各界要正确认识作文学习在未成年人心灵和生命成长中的独特意义,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重视阅读后果,要在作文中倡导关注现实生活,抛弃浮华与乖戾,思考严肃人生,表达真情实感,歌颂真善美,张扬理想主义。同时,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独特新颖的视角切入现实,语言要规范优美,善于吸收古典文学精华,不媚俗,不矫情,不急功近利,不投机取巧。

  很快,这一倡议得到了梁晓声、毕淑敏、莫言、孔庆东等500多位知名人士的签名支持。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致信刘加民时说:“我们通常说‘作文要先做人’,讲求的是真诚,在作文教学上也应当作如是观。老师们应当重视作文作为一种学习手段的教育性,,出版界人士也要研究未成年人读者的特殊性,要投入更多的善意和关爱。”  

  同时,这一活动得到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大力支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说真话,抒真情’,重要的是焕发孩子的童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有真人才有真文”。  

  虚假的东西总会遭到摒弃  

  由于持续向作文界“开火”,刘加民也变得“火”了起来,不仅被网友戏称为“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而且被一些书商“盯”上了。他告诉记者,不断有书商与他联系,高报酬聘请他来编辑2007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专集。书商的意图很明显:让他来编辑满分作文图书,应该能够赢得读者更多信赖,书也卖得更好。对此,刘加民都会愤怒地加以拒绝。

  尽管目前假冒的中高考满分作文读物还在书店卖得火爆,尽管各种作文竞赛依然在诱使一些家长心甘情愿掏腰包,尽管作文风气依然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风甚嚣尘上,但是面对未来,刘加民充满信心。他说,他说自己是在凭良心做事,而且虚假的东西总会遭到摒弃。  

  让刘加民欣慰的是,一些现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生改变。比如,高考命题打破全国统一,逐步放开,2006年15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独立命题权,2007年将会再增加3个。作文命题方式出现了多元并举的格局,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同时出现在2006年的高考命题中,相信在2007年会有更进一步的拓展。这就意味着与前几年话题作文的天马行空无拘写作相比,作文的规范性开始回归,同时对关注生活、表达真情的要求被列入作文考查的指标之一。话题作文不再一统天下,这对于不法书商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以前只要与作文命题所提供的话题稍稍沾边,就可以拿来直接当满分作文,现在命题多元化了,就给书商造假增添了一些小麻烦。  

  就在刘加民接受采访的时候,又一个轰动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揭秘”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本定价八百多元、在各地卖得相当火爆《高考试题揭秘》中提到的十八位命题专家“无一人参与过命题”,七成以上的题目都是旧题目,或者是从网上随意下载的普通资料。  

  “有人敢对不法分子说‘不’,这很令人鼓舞。”刘加民说,“今年还会有大量的假冒满分作文图书充斥市场,还会有形形色色的大人欺负小孩的游戏出现,但从目前的氛围看,我不出来说话,也会有别人。”

  

  (来源:《了望东方周刊》/作者:王国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