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平仄不是最重要的
大民
经常有朋友说我的打油诗平仄有问题,不符合格律要求。我很羞愧,也苦笑。因为打油诗与格律诗是两个不同的类型,或者因为格律诗太死板了,一般人学不来,才给民间诗歌爱好者生存的空间。他们的诗歌,是不重视格律的。
格律诗第一要求就是讲究平仄,而平仄由声调而生,阴阳上去四声划分,让汉语诗句的节奏感有了强化和遵循,也便于传播。但是打油诗是因人、因地域、因方言区域而不同的,所以没法儿要求全国人民都用普通话的平仄来写打油诗,就跟没法要求用普通话说山东快书一样。
要求打油诗人用普通话,用偏僻的字,用严格的平仄,去进行创作,那就回到宫廷诗的老路上了,老百姓又望而却步,就又自绝于人民了,隔绝了与大众生活的关联,机会逐步失去生命力,成为小圈子里呼朋引伴、品酒狎妓的调料。
这是一个文化话语权的问题。如果这个话语权在宫廷,那打油诗显然是不入流的;如果这个话语权在民间,那显然宫廷诗是无趣的。什么时候“话语权”在多数人那里呢?一是民间自洽的时代,二是人民民主政权建立起来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毛zhuxi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布之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气派,就成了主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几乎被扫到了垃圾堆的旁边……篇幅所限,兹不展开。
一般说来,文人骚客多数能写打油诗,但是草根诗人基本上写不了宫廷诗。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种文学的选本,文学的历史,是用毛zhu xi的人民文艺的思想进行选编、撰写的。
李白,杜甫、白白居易的最经典的,最流传的诗歌,也基本上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油气十足。比如《静夜思》《赠汪伦》,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人性当中有一种制造难度,通过克服了有难度的事情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没意思,我必须设置一个门槛儿,多数人做不到,少数人做得到,那么少数人就优秀,就有本事。所以整个的诗歌史啊就是这样,从宫廷到民间,从民间到宫廷,宫廷到了无趣的程度,就开始向民间学习。但是民间呢,老有文化的自卑,没有文化的话语权,不自信,不得不想方设法的靠近宫廷,但是草根黔首没有深厚的书本知识的功底,还学不来,然后就出现了分道扬镳、泾渭分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文化现象。互相消灭不了,相看两相厌,只有敬亭山。
回到题目上来:打油诗是一种口语诗,重视韵脚,不重视平仄。朗朗上口是天然的节奏,不是认人为的规定。山东话的平仄,与广东话的平仄,显然是不同的。打油诗与民间曲艺的关系十分密切,都是口语入诗,都是贴近生活,都是充满了烟火气。因为他们都是来自民间,服务于民间,在民间传播流传的。宫廷不提倡打油诗,因为与他们的生活格调格格不入,也无法拿到台面上吟唱。但是,这不影响达官贵人、衣冠楚楚之后,在娱乐场所“与民同乐”。
有诗为证——
打油诗派在民间
自娱自乐自消闲
文人骚客假正经
挤眉弄眼不足观
。。。。。。